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关问题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9 09:14:02  浏览:987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10]2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宁夏、西藏、青海省(自治区)国家税务局:
  为了进一步做好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的规定,现将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中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土地增值税清算时收入确认的问题
  土地增值税清算时,已全额开具商品房销售发票的,按照发票所载金额确认收入;未开具发票或未全额开具发票的,以交易双方签订的销售合同所载的售房金额及其他收益确认收入。销售合同所载商品房面积与有关部门实际测量面积不一致,在清算前已发生补、退房款的,应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时予以调整。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未支付的质量保证金,其扣除项目金额的确定问题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工程竣工验收后,根据合同约定,扣留建筑安装施工企业一定比例的工程款,作为开发项目的质量保证金,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建筑安装施工企业就质量保证金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具发票的,按发票所载金额予以扣除;未开具发票的,扣留的质保金不得计算扣除。
  三、房地产开发费用的扣除问题
  (一)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凡能够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允许据实扣除,但最高不能超过按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金额。其他房地产开发费用,在按照“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与“房地产开发成本”金额之和的5%以内计算扣除。
  (二)凡不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或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房地产开发费用在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与“房地产开发成本”金额之和的10%以内计算扣除。
  全部使用自有资金,没有利息支出的,按照以上方法扣除。
  上述具体适用的比例按省级人民政府此前规定的比例执行。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既向金融机构借款,又有其他借款的,其房地产开发费用计算扣除时不能同时适用本条(一)、(二)项所述两种办法。
  (四)土地增值税清算时,已经计入房地产开发成本的利息支出,应调整至财务费用中计算扣除。
  四、房地产企业逾期开发缴纳的土地闲置费的扣除问题
  房地产开发企业逾期开发缴纳的土地闲置费不得扣除。
  五、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支付的契税的扣除问题
  房地产开发企业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契税,应视同“按国家统一规定交纳的有关费用”,计入“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中扣除。
  六、关于拆迁安置土地增值税计算问题
  (一)房地产企业用建造的本项目房地产安置回迁户的,安置用房视同销售处理,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第三条第(一)款规定确认收入,同时将此确认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拆迁补偿费。房地产开发企业支付给回迁户的补差价款,计入拆迁补偿费;回迁户支付给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补差价款,应抵减本项目拆迁补偿费。
  (二)开发企业采取异地安置,异地安置的房屋属于自行开发建造的,房屋价值按国税发[2006]187号第三条第(一)款的规定计算,计入本项目的拆迁补偿费;异地安置的房屋属于购入的,以实际支付的购房支出计入拆迁补偿费。
  (三)货币安置拆迁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凭合法有效凭据计入拆迁补偿费。
  七、关于转让旧房准予扣除项目的加计问题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21号)第二条第一款规定“纳税人转让旧房及建筑物,凡不能取得评估价格,但能提供购房发票的,经当地税务部门确认,《条例》第六条第(一)、(三)项规定的扣除项目的金额,可按发票所载金额并从购买年度起至转让年度止每年加计5%计算”。计算扣除项目时“每年”按购房发票所载日期起至售房发票开具之日止,每满12个月计一年;超过一年,未满12个月但超过6个月的,可以视同为一年。
  八、土地增值税清算后应补缴的土地增值税加收滞纳金问题
  纳税人按规定预缴土地增值税后,清算补缴的土地增值税,在主管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内补缴的,不加收滞纳金。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年五月十九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2004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根据1982年12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若干规定的决议》第一次修正 根据1986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根据2004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第四次修正)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章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四章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第五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第二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

第三条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除行使本法规定的职权外,同时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第二章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第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各行政区域内的少数民族应当有适当的代表名额。

第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第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并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第八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保证国家计划和国家预算的执行;

(二)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以及它们执行情况的报告;

(三)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

(四)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五)选举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区长、副区长;

(六)选举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出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七)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八)听取和审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九)听取和审查本级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

(十)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

(十一)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十二)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十三)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十四)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

(十五)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第九条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

(二)在职权范围内通过和发布决议;

(三)根据国家计划,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

(四)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五)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政工作的实施计划;

(六)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

(七)选举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

(八)听取和审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

(九)撤销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十)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十一)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十二)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

(十三)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少数民族聚居的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在行使职权的时候,应当采取适合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

第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和由它选出的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罢免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经过五分之一以上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选举本次会议的主席团和秘书长,通过本次会议的议程和其他准备事项的决定。

预备会议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每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预备会议,由上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由主席团主持会议。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设副秘书长若干人;副秘书长的人选由主席团决定。

第十四条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设主席,并可以设副主席一人至二人。主席、副主席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从代表中选出,任期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的职务;如果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的职务,必须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辞去主席、副主席的职务。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负责联系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并反映代表和群众对本级人民政府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第十五条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选举主席团。由主席团主持会议,并负责召集下一次的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为主席团的成员。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第一次会议,在本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完成后的两个月内,由上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民族乡、镇的上次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召集。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和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乡级的人民政府领导人员,列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县级以上的其他有关机关、团体负责人,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可以列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第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本级人民政府,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由主席团决定提交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或者并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由主席团审议决定提交大会表决。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十人以上联名,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五人以上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大会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大会议程的意见,再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大会议程。

列入会议议程的议案,在交付大会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经主席团同意,会议对该项议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交有关机关和组织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交有关机关和组织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进行选举和通过决议,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区长、副区长,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人选,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代表依照本法规定联合提名。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十人以上书面联名,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二十人以上书面联名,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十人以上书面联名,可以提出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人民政府领导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候选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十人以上书面联名,可以提出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人民政府领导人员的候选人。不同选区或者选举单位选出的代表可以酝酿、联合提出候选人。

主席团提名的候选人人数,每一代表与其他代表联合提名的候选人人数,均不得超过应选名额。

提名人应当如实介绍所提名的候选人的情况。

第二十二条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秘书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人民政府正职领导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候选人数一般应多一人,进行差额选举;如果提名的候选人只有一人,也可以等额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副主席,人民政府副职领导人员的候选人数应比应选人数多一人至三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的候选人数应比应选人数多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应选人数在选举办法中规定具体差额数,进行差额选举。如果提名的候选人数符合选举办法规定的差额数,由主席团提交代表酝酿、讨论后,进行选举。如果提名的候选人数超过选举办法规定的差额数,由主席团提交代表酝酿、讨论后,进行预选,根据在预选中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选举办法规定的差额数,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进行选举。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本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提名、酝酿候选人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天。

第二十三条 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代表对于确定的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其他任何代表或者选民,也可以弃权。

第二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本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候选人人数超过应选名额时,以得票多的当选。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就票数相等的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

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当选人数少于应选名额时,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可以根据在第一次投票时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候选人,也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另行提名、确定候选人。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不足的名额的另行选举可以在本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进行,也可以在下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进行。

另行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副主席,人民政府副职领导人员时,依照本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确定差额数,进行差额选举。

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委员,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区长、副区长,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时,候选人数可以多于应选人数,也可以同应选人数相等。选举办法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主席团、常务委员会或者十分之一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罢免案,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审议。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主席团或者五分之一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对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的罢免案,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审议。

罢免案应当写明罢免理由。

被提出罢免的人员有权在主席团会议或者大会全体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在主席团会议上提出的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的申辩意见,由主席团印发会议。

向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罢免案,由主席团交会议审议后,提请全体会议表决;或者由主席团提议,经全体会议决定,组织调查委员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决定。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人民政府领导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辞职,由大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辞职,由常务委员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常务委员会决定接受辞职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备案。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辞职,须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辞职,由大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

第二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代表十人以上联名可以书面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和它所属各工作部门以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质询案必须写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

质询案由主席团决定交由受质询机关在主席团会议、大会全体会议或者有关的专门委员会会议上口头答复,或者由受质询机关书面答复。在主席团会议或者专门委员会会议上答复的,提质询案的代表有权列席会议,发表意见;主席团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将答复质询案的情况报告印发会议。

质询案以口头答复的,应当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到会答复;质询案以书面答复的,应当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签署,由主席团印发会议或者印发提质询案的代表。

第二十九条 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议案的时候,代表可以向有关地方国家机关提出询问,由有关机关派人说明。

第三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需要,可以设法制(政法)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领导;在大会闭会期间,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

各专门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由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大会通过。在大会闭会期间,常务委员会可以任免专门委员会的个别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由主任会议提名,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

各专门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研究、审议和拟订有关议案;对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主席团或者十分之一以上代表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主席团提请全体会议决定。

调查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组成,由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提请全体会议通过。

调查委员会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调查报告。人民代表大会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授权它的常务委员会听取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常务委员会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报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备案。

第三十二条 乡、民族乡、镇的每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行使职权至本届人民代表大会任期届满为止。

第三十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任期,从每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开始,到下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为止。

第三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许可,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如果因为是现行犯被拘留,执行拘留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向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三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出席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执行代表职务的时候,国家根据需要给予往返的旅费和必要的物质上的便利或者补贴。

第三十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应当和原选举单位或者选民保持密切联系,宣传法律和政策,协助本级人民政府推行工作,并且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分工联系选民,有代表三人以上的居民地区或者生产单位可以组织代表小组,协助本级人民政府推行工作。

第三十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选民的监督。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单位和选民有权随时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代表的罢免必须由原选举单位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或者由原选区以选民的过半数通过。

第三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因故不能担任代表职务的时候,由原选举单位或者由原选区选民补选。



第三章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四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四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中选举主任、副主任若干人、秘书长、委员若干人组成。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中选举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

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如果担任上述职务,必须向常务委员会辞去常务委员会的职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名额: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三十五人至六十五人,人口超过八千万的省不超过八十五人;

(二)设区的市、自治州十九人至四十一人,人口超过八百万的设区的市不超过五十一人;

(三)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十五人至二十七人,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不超过三十五人。

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名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前款规定,按人口多少确定。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每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名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前款规定,按人口多少确定。每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名额经确定后,在本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内不再变动。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每届任期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它行使职权到下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新的常务委员会为止。

第四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并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

(二)领导或者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三)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四)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

(五)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建议,决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部分变更;

(六)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联系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理人民群众对上述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

(七)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

(八)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九)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副市长、副州长、副县长、副区长的个别任免;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因故不能担任职务的时候,从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副职领导人员中决定代理的人选;决定代理检察长,须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十)根据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的提名,决定本级人民政府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科长的任免,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十一)按照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任免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任免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批准任免下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主任会议的提名,决定在省、自治区内按地区设立的和在直辖市内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的任免,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名,决定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的任免;

(十二)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撤销个别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副市长、副州长、副县长、副区长的职务;决定撤销由它任命的本级人民政府其他组成人员和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的职务;

(十三)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补选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出缺的代表和罢免个别代表;

(十四)决定授予地方的荣誉称号。

第四十五条 常务委员会会议由主任召集,每两个月至少举行一次。

常务委员会的决议,由常务委员会以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属于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属于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三人以上联名,可以向本级常务委员会提出属于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第四十七条 在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三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质询案必须写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

质询案由主任会议决定交由受质询机关在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或者有关的专门委员会会议上口头答复,或者由受质询机关书面答复。在专门委员会会议上答复的,提质询案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权列席会议,发表意见;主任会议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将答复质询案的情况报告印发会议。

质询案以口头答复的,应当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到会答复;质询案以书面答复的,应当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签署,由主任会议印发会议或者印发提质询案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第四十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组成主任会议;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组成主任会议。主任会议处理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

第四十九条 常务委员会主任因为健康情况不能工作或者缺位的时候,由常务委员会在副主任中推选一人代理主任的职务,直到主任恢复健康或者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新的主任为止。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设立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在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中提名,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

第五十一条 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代表的选举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第五十二条 主任会议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全体会议决定。

调查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组成,由主任会议在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其他代表中提名,提请全体会议通过。

调查委员会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常务委员会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

第五十三条 常务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办事机构和其他工作机构。

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在地区设立工作机构。



第四章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第五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第五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第五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分别由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州长、副州长和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等组成。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分别由县长、副县长,市长、副市长,区长、副区长和局长、科长等组成。

乡、民族乡的人民政府设乡长、副乡长。民族乡的乡长由建立民族乡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镇人民政府设镇长、副镇长。

第五十七条 新的一届人民政府领导人员依法选举产生后,应当在两个月内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人民政府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科长。

第五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届任期五年。

第五十九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职权:

(一)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

(二)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三)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四)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五)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六)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七)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八)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本行政区域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依照宪法和法律实行区域自治,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事业;

(九)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十)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六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报国务院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报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以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依照前款规定制定规章,须经各该级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第六十一条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职权:

(一)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发布决定和命令;

(二)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三)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四)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五)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六)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七)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六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别实行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

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分别主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第六十三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会议分为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全体会议由本级人民政府全体成员组成。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分别由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州长、副州长和秘书长组成。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分别由县长、副县长,市长、副市长,区长、副区长组成。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召集和主持本级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政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须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第六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立必要的工作部门。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的厅、局、委员会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局、科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六十五条 各厅、局、委员会、科分别设厅长、局长、主任、科长,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设副职。

办公厅、办公室设主任,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设副主任。

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设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若干人。

第六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且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受国务院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者领导。

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且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受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者领导。

第六十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应当协助设立在本行政区域内不属于自己管理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工作,并且监督它们遵守和执行法律和政策。

第六十八条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在必要的时候,经国务院批准,可以设立若干派出机关。

县、自治县的人民政府在必要的时候,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区公所,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第五章 附 则

  第六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和实际情况,对执行中的问题作具体规定。




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涉外法规的通知(附英文)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涉外法规的通知(附英文)




为了加快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清理涉外法规的部署和要求,对国务院发布或者批准发布的现行涉外方面的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以下简称法规)进行了清理。清理出来的第一批应予废止的法规17件,经
国务院清理涉外法规领导小组和国务院法制局逐件复查,国务院审议,决定予以废止(法规名称见附件一)。
同时清理出来的第一批自行失效的法规11件,也经国务院清理涉外法规领导小组和国务院法制局逐件进行了复查,现一并附后(法规名称见附件二),以便各地区、各部门全面了解已失效的涉外法规的情况,利于工作。
附件:一、第一批应予废止的涉外法规目录(17件)
二、第一批自行失效的涉外法规目录(11件)

附件一:第一批应予废止的涉外法规目录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1 |国务院关于供应出|1965年11月11日|〔1965〕国物字394|已被1979年8月21日 |
| |口商品统一作价办|发布 |号 |国发〔1979〕206号文 |
| |法的暂行规定 | | |《国务院批转国家物 |
| | | | |价总局关于出品工业 |
| | | | |品供应作价几个问题 |
| | | | |的请示报告》和经贸 |
| | | | |部、物价局〔1987〕外 |
| | | | |经贸计价字第492号 |
| | | | |文《关于加强出口商 |
| | | | |品收购价格管理的通 |
| | | | |知》所代替。 |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1974年1月30日国|国发〔1974〕11号 |已被1982年8月23日 |
| |止沿海水域污染暂|务院发布 | |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 |
| |行规定 | |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
| | | | |海洋环境保护法》 |
| | | | |所代替。 |
|--|--------|-----------|------------|--------------|
|3 |关于大力发展对外|1979年8月13日国|国发〔1979〕202号|已被1988年2月26日 |
| |贸易增加外汇收入|务院发布 | |国发〔1988〕12号文 |
| |若干问题的规定 | | |国务院《关于加快和 |
| | | | |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 |
| | | | |革若干问题的规定》 |
| | | | |等文件所代替。 |
|--|--------|-----------|------------|--------------|
|4 |出口商品外汇留成|1979年8月13日国|国发〔1979〕202号|已被1985年3月29日 |
| |试行办法 |务院发布 | |国发〔1985〕45号文 |
| | | | |《出口商品外汇留成 |
| | | | |办法》所代替。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5 |国务院批转关于使|1979年12月21日|国发〔1979〕297号|已被1984年10月4日 |
| |用国外贷款引进技| | |国发〔1984〕138号文 |
| |术和进口设备的基| |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 |
| |本建设项目在外 | | |委关于改进计划体制 |
| |汇、财政、基建计| | |的若干暂行规定的通 |
| |划上的处理办法 | | |知》和1986年8月16日 |
| | | | |国发〔1986〕83号文 |
| | | |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 |
| | | | |委关于利用国外贷款 |
| | | | |工作分工意见的通 |
| | | | |知》等文件所代替。 |
|--|--------|-----------|------------|--------------|
|6 |国务院批转全国外|1980年6月3日 |国发〔1980〕151号|已被1987年4月10日 |
| |国文教专家工作座| | |外专发〔1987〕78号文 |
| |谈会纪要 | | |《国家外国专家局关 |
| | | | |于印发<全国外国文 |
| | | | |教专家工作会议纪 |
| | | | |要>的通知》所代替。 |
|--|--------|-----------|------------|--------------|
|7 |国务院批转国家进|1981年6月3日 |国发〔1981〕97号 |已被1983年1月31日 |
| |出口委《关于当前| | |国发〔1983〕13号文 |
| |对外经济贸易如何| |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 |
| |为国民经济调整服| | |委、国家经委、经贸 |
| |务的报告》的通知| | |部关于对外经济贸易 |
| | | | |工作中分工意见的通 |
| | | | |知》和1988年2月26日 |
| | | | |《国务院关于加快对 |
| | | | |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 |
| | | | |问题的规定》等文件 |
| | | | |所代替。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8 |国务院批转国家进|1982年1月3日 |国发〔1982〕1号 |已被1987年9月26日 |
| |出口委、国家经委| | |国发〔1987〕90号文 |
| |关于建立中国工艺| | |《国务院关于批转经 |
| |美术行业协会的报| | |贸部1988年外贸体制 |
| |告的通知 | | |改革方案的通知》所 |
| | | | |代替。 |
|--|--------|-----------|------------|--------------|
|9 |国务院批转外贸部|1982年1月7日 |国发〔1982〕5号 |与1988年2月26日《国 |
| |《关于外贸出口商| | |务院关于加快对外贸 |
| |品实行分类经营的| | |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 |
| |规定的请示》的通| | |的规定》相抵触。 |
| |知 | | | |
|--|--------|-----------|------------|--------------|
|1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982年3月26日 |国办发〔1982〕27 |已被1986年7月19日 |
| |原国家进出口委等| | |国办发〔1986〕55号文 |
| |单位关于加强珍珠|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
| |产销协调管理工作| | |对外经济贸易部关于 |
| |的报告的通知 | | |珍珠实行统一经营的 |
| | | | |两个文件的通知》所 |
| | | | |代替。 |
|--|--------|-----------|------------|--------------|
|11|国务院批转国家经|1982年5月25日 |国发〔1982〕87号 |已被1987年8月1日国 |
| |委、国家计委关于| | |家经委发布的经审 |
| |停止进口手表、加| | |〔1987〕452号文《关于|
| |强微型电子计算机| | |机电设备进口审查管 |
| |和录音录像设备进| | |理的若干规定》所代 |
| |口管理请示的通知| | |替。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984年8月30日 |国办发〔1984〕76 |已被1987年5月26日 |
| |改进外国文教专家| |号 |国家外国专家局外专 |
| |聘请工作的通知 | | |发〔1987〕87号文《关 |
| | | | |于改进外国文教专家 |
| | | | |聘请工作的意见的通 |
| | | | |知》所代替。 |
|--|--------|-----------|------------|--------------|
|1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984年8月30日 |国办发〔1984〕77 |已被1987年9月1日国 |
| |《外国专家局、国| |号 |家外国专家局外专发 |
| |家科委、财政部关| | |〔1987〕146号文《关于|
| |于短期邀请国外专| | |短期邀请的外国专家 |
| |家生活待遇和礼遇| | |生活待遇的规定》所 |
| |接待的规定》的通| | |代替。 |
| |知 | | | |
|--|--------|-----------|------------|--------------|
|14|国务院批转经贸部|1984年9月15日 |国发〔1984〕122号|已被1988年2月26日 |
| |关于外贸体制改革| | |《国务院关于加快和 |
| |意见的报告的通知| | |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 |
| | | | |革若干问题的规定》 |
| | | | |所代替。 |
|--|--------|-----------|------------|--------------|
|1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985年9月5日发 |国办发〔1985〕62 |已被1987年12月30日 |
|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布 |号 |国务院批准,1988年 |
| |注册资本与投资总| | |1月1日对外经济贸易 |
| |额比例问题的规定| | |部、国家工商行政管 |
| | | | |理局发布的《中外合 |
| | | | |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 |
| | | | |出资的若干规定》所 |
| | | | |代替。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1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985年12月31日|国办发〔1985〕92 |已被1988年2月26日 |
| |经贸部关于加强对| |号 |《国务院关于加快和 |
| |中药材出口管理报| | |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 |
| |告的通知 | | |革若干问题的规定》 |
| | | | |所代替。 |
|--|--------|-----------|------------|--------------|
|1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987年5月29日 |国办函字〔1987〕 |已被1988年3月18日 |
| |南京、镇江、扬州| |31号 |国发〔1988〕21号文 |
| |市享受某些对外开| | |《国务院关于扩大沿 |
| |放优惠待遇的复函| | |海经济开放区范围的 |
| | | | |通知》所代替。 |
-----------------------------------------------------

附件二:第一批自行失效的涉外法规目录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失效理由 |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1954年1月21日政| |适应当时情况的法 |
| |港管理暂行条例 |务院第203次政务 | |规,自行失效。 |
| | |会议通过 | | |
|--|--------|-----------|------------|--------------|
|2 |国务院、中央军委|1973年12月17日|国发〔1973〕182号|适应当时情况的法 |
| |批准对外开放机场|发布 | |规,自行失效。 |
| |和国际班机安全管| | | |
| |理办法(试行草案)| | | |
|--|--------|-----------|------------|--------------|
|3 |国务院关于商谈对|1978年9月12日发|国发〔1978〕173号|适应当时情况的法 |
| |外加工装配业务出|布 | |规,自行失效。 |
| |国人员和来华厂商| | | |
| |审批手续的暂行规| | | |
| |定 | | | |
|--|--------|-----------|------------|--------------|
|4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1979年5月21日 |国发〔1979〕135号|适应当时情况的法 |
| |委关于对外加工装| | |规,自行失效。 |
| |配业务开展情况的| | | |
| |报告 | | | |
|--|--------|-----------|------------|--------------|
|5 |国务院关于引进技|1979年8月9日 |国发〔1979〕197号|适应当时情况的法 |
| |术的国内作价办法| | |规,自行失效。 |
| |的通知 | | | |
|--|--------|-----------|------------|--------------|
|6 |国务院批转进出口|1979年9月14日 |国发〔1979〕233号|适应当时情况的具体 |
| |委关于京、津、沪| | |规定,自行失效。 |
| |三市出口工作座谈| | | |
| |会纪要的报告 | | |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7 |国务院批准、公安|1980年3月20日 |〔1980〕公发(政)54|适用期已过,自行失 |
| |部发布《关于今后| |号 |效。 |
| |日侨去日问题的报| | | |
| |告》 | | | |
|--|--------|-----------|------------|--------------|
|8 |国务院批转国家进|1980年7月24日 |国发〔1980〕196号|适用期已过,自行失 |
| |出口委等部委关于| | |效。 |
| |贸易外汇内部结算| | | |
| |价格试行办法的报| | | |
| |告的通知 | | | |
|--|--------|-----------|------------|--------------|
|9 |国务院关于对各地|1982年7月30日 |国发〔1982〕104号|适应当时情况的法 |
| |和各部门在港澳地| | |规,自行失效。 |
| |区新建企业进行清| | | |
| |理整顿的通知 | | | |
|--|--------|-----------|------------|--------------|
|10|国务院批转经贸 |1983年1月11日 |国发〔1983〕8号 |适应当时情况的具体 |
| |部、外交部关于控| | |规定,自行失效。 |
| |制自美国进口、暂| | | |
| |停购买美国棉花、| | | |
| |化织和大豆问题的| | | |
| |请示的通知 | | | |
|--|--------|-----------|------------|--------------|
|11|国务院关于下达 |1985年4月23日 |国发〔1985〕61号 |适应当时情况的具体 |
| |1985年地方和部门| | |规定,自行失效。 |
| |自有外汇进口计划| | | |
| |用汇额度的通知 | | | |
-----------------------------------------------------

CIRCULAR OF THE STATE COUNCIL CONCERNING THE ANNULMENT OF A PART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CIRCULAR OF THE STATE COUNCIL CONCERNING THE ANNULMENT OF A PART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June 18, 1988)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astal areas,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xport-oriented economy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our country, 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lanning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State Council for the sorting out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have undertaken the sorting
out of the existing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as well as other regulatory
document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regulations", for short),
promulgated by the State Council or promulgated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State Council. At present, the first batch of seventeen regulations, which
have been sorted out and should be annulled, have been reexamined, piece
by piece, by the Leading Group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for the Sorting Out
of Regulations jointly with the Bur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by the State Council; and it is decided to announce the
annulment of the aforesaid regulations (See Annex I for the titles of the
aforesaid regul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first batch of eleven
regulations, which have become invalid automatically, have also been
sorted out and reexamined, piece by piece, by the Leading Group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for the Sorting Out of Regulations jointly with the Bur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now these eleven invalid
regulations (See Annex II for their titles) are also included here as
Annex II in order to help various regions and departments concerned obtain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dition of those invalid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thereby facilitating their work.
Annex I: A Catalogue of the First Batch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
Related Matters Which Should Be Annulled (17 pieces)
Annex II: A Catalogue of the First Batch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
Related Matters Which Have Become Invalid Automatically (11 pieces)

Annex I
A CATALOGUE OF THE FIRST BATCH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WHICH SHOULD BE ANNULLED

|======|======================|=============|=============|============================|
|Serial|The Title of the |Organ and |Serial |Reasons for Annulment |
|Number|Regulations |Date of Pro- |Number of | |
| | |mulgation |Outgoing | |
| | | |document | |
|======|======================|=============|=============|============================|
| 1 |Interim Provisions of |Promul- |(1965) State |Relaced by "Approval |
| |the State Council |gated on |Council, |and Transmission the |
| |Concerning the |November |No. 394 |State Council Concern- |
| |Unified Procedure for |11, 1965 | |ing a Report Submitted |
| |Export Commodities | | |by the State Administra- |
| | | | |tion for Commodity |
| | | | |Prices Requesting In- |
| | | | |structions on Several Pro- |
| | | | |blems Concerning the |
| | | | |Price-making of Export |
| | | | |Commodities" and |
| | | | |"Notice Concerning the |
| | | | |Strengthening of Control |
| | | | |of Purchasing Prices of |
| | | | |Export Commodities" |
| | | | |issued by Document |
| | | | |(1987) No. 492 of the |
| | | | |Ministry of Foreign |
| | | | |Economic relations and |
| | | | |Trade and the State Ad- |
| | | | |ministration for Com- |
| | | | |modity Prices |
|------|----------------------|-------------|-------------|----------------------------|
| 2 |Interim Provisions of |Promul- |(1974) State |Replaced by "The Law of |
| |the People's Republic |gated by |Council,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
| |of China Concerning |the State |No. 11 |China Concerning the |
| |the Prevention of |Council on | |Protection of Marine En- |
| |Pollution in the |January 30, | |vironment", promul- |
| |Coastals Waters |1974 | |gated by the Standing |
| | | | |Committee of the Na- |
| | | | |tional people's Congress |
| | | | |on August 23, 1982 |
|======|======================|=============|=============|============================|

|======|======================|=============|=============|============================|
| 3 |Provisions on Several |Promul- |(1974) State |Replaced by "Provisions |
| |Problems Concerning |gated by |Council, |of the State Council Con- |
| |Vigorous Develop- |the State |No. 202 |cerning the Speeding up |
| |ment of Foreign Trade |Council on | |and Deepening of the |
| |and Increase in |August 13, | |Reform in the Systems of |
| |Foreign Exchange |1979 | |Foreign Trade", pro- |
| |Earnings | | |mulgated by Document |
| | | | |(1988) No. 12 of the State |
| | | | |Council on February 26, |
| | | | |1988, and by other documents|
|------|----------------------|-------------|-------------|----------------------------|
| 4 |Trial Procedures for |Promul- |(1979) State |Replaced by "Procedures |
| |the Retention of a Por|- |Council, |for the Retention of a Por- |
| |tion of Foreign Ex- |gated by |No. 202 |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
| |change from Export |the State | |from Export Com- |
| |Commodities |Council on | |modities", promulgated |
| | |August 13, | |by Document (1985) No. |
| | |1979 | |45 of the State council |
| | | | |on March 29, 1985 |
|------|----------------------|-------------|-------------|----------------------------|
| 5 |Approval and Trans- |December |(1979)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mission by the State |21, 1979 |Council, |the State Council Con- |
| |Council Concerning | |No. 297 |cerning the Approval and |
| |the Procedures for the| | |Transmission of Interim |
| |Handling of Cases of | | |Provisions of the State |
| |Using Foreign Loans | | |Planning Commission |
| |in the Introduction of| | |Concerning the Improve- |
| |Technology and the | | |ment of the Planning |
| |Importation of Equip- | | |System", promulgated |
| |ment for Carrying Out | | |by Document No. 138, |
| |Capital Construction | | |(1984) of the State Coun- |
| |Projects by Such De- | | |cil on October 4, 1984, |
| |partments as Foreign | | |and also by "Approval |
| |Exchange, Finance, | | |and Transmission by the |
| |and Planning for | | |State Council Concern- |
| |Capital Construction | | |ing Suggestions Raised |
| | | | |by the State Planning |
| | | | |Comission on the Ex- |
| | | | |ploitation of Foreign |
| | | | |Loans", promulgated by |
| | | | |Document No. 83 (1986) |
| | | |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
| | | | |August 16, 1986 |
|======|======================|=============|=============|============================|

|======|======================|=============|=============|============================|
| 6 |Approval and Trans- |June 30, |(1980)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mission by the State |1980 |Council |the State Bureau of |
| |Council Concerning | |No. 151 |Foreign Expert Affairs |
| |the Summary of a Na- | | |Concerning the Publica- |
| |tional Forum on the | | |tion of A Summary of a |
| |Work of Foreign Ex- | | |National Conference on |
| |perts in Cultural and | | |the Work of Foreign Ex- |
| |Educational Work | | |perts in Culture and |
| | | | |Education", promul- |
| | | | |gated by Document |
| | | | |No. 78 (1987) of the State |
| | | | |Bureau of Foreign Expert |
| | | | |Affairs on April 10, 1987 |
|------|----------------------|-------------|-------------|----------------------------|
| 7 |Notice of the State |June 3, 1981 |(1981)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Council Concerning | |Council |the State Council Con- |
| |Its. Approval and | |No. 97 |cerning Its Approval and |
| |Transmission of "A | | |Transmission of the Sug- |
| |repolrt Concerning | | |gestions Raised by the |
| |How the Present | | |State Planning Commis- |
| |Foreign Economic | | |sion, the Economic Com- |
| |relations and Trade | | |mission and the Ministry |
| |Can Serve the Re- | | |of Foreign Economic |
| |adjustment of Na- | | |Relations and Trade Con- |
| |tional Economy", | | |cerning Division of |
| |Submitted by the | | |Labour in the Work of |
| |State Commission for | | |Foreign Economic Rela- |
| |Imports and Exports | | |tions and Trade", pro- |
| | | | |mulgated by Document |
| | | | |No. 13 (1983) of the State |
| | | | |Council on January 31, |
| | | | |1983, and also by "Pro- |
| | | | |visions of the State Coun- |
| | | | |cil on Several Problems |
| | | | |Concerning the Speeding |
| | | | |Up of Reform in Foreign |
| | | | |Trade Systems", pro- |
| | | | |mulgated on February |
| | | | |26, 1988 |
|======|======================|=============|=============|============================|

|======|======================|=============|=============|============================|
| 8 |Notice of the State |January 3, |(1982)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Council Concerning |1982 |Council, |the State Council Con- |
| |Its Approval and | |No. 1 |cerning Its Approval and |
| |Transmission of a | | |Transmission of the 1988 |
| |Report Submitted by | | |PLan for the Reform of |
| |the State Commission | | |Foreign Trade Systems, |
| |for Imports and Ex- | | |Submitted by the Minis- |
| |ports and the State | | |try of Foreign Economic |
| |Economic Commis- | | |Relations and Trade", |
| |sion Concerning the | | |promulgated by Docu- |
| |Establishment of | | |ment No. 90 (1987) of the |
| |China Association of | | |State Council on Sep- |
| |Arts and Crafts | | |tember 26, 1987 |
|------|----------------------|-------------|-------------|----------------------------|
| 9 |Notice of the State | January 7, |(1982) State |Because it is in conflict |
| |Council Concerning | 1982 |Council, |with "Provisions of the |
| |Its Approval and | |No. 5 |State Council Concern- |
| |Transmission of "A | | |ing the Speeding Up of |
| |Report Requesting In- | | |Reform in foreign Trade |
| |structions on the Pro-| | |Systems", Promulgated |
| |visions for the Realiz|a- | |on February 26, 1988 |
| |tion of Classified | | | |
| |Operations of Export | | | |
| |Commodities in | | | |
| |Foreign Trade", Sub- | | | |
| |mitted by the Ministry| | | |
| |of Foreign Trade | | | |
|------|----------------------|-------------|-------------|----------------------------|
| 10 |Notice of the General |March 26, |(1982)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Office of the State |1982 |Council,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
| |Council Concerning | |No. 27 |State Council Concern- |
| |the Transmission of a | | |ing the Transmission of |
| |Report Submitted by | | |Two Documents Submit- |
| |the Former State | | |ted by the Ministry of |
| |Commission for Im- | | |Foreign Economic Rela- |
| |ports and Exports and | | |tions and Trade Concer- |
| |by Other Units Con- | | |ning the Implementation |
| |cerning the Streng- | | |of Unified Operations of |
| |thening of the Co- | | |Pearls", promulgated by |
| |ordination and Ad- | | |Document No. 55 (1986) |
| |ministration of the | |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
| |Production and Mar- | | |July 19, 1986 |
| |keting of Pearls | | | |
|======|======================|=============|=============|============================|

|======|======================|=============|=============|============================|
| 11 |Notice of the State |May 25, |(1982) State |Replaced by "Several |
| |Council Concerning |1982 |Council, |Provisions Concerning |
| |Its Approval and | |No. 87 |the Inspection and Ad- |
| |Transmission of a | | |ministration of Importa- |
| |Report Submitted by | | |tion of Machinery and |
| |the State Economic | | |Electrical Equipment", |
| |Commission and the | | |promulgated by Docu- |
| |State Planning Com- | | |ment No. 452 (1987) on |
| |mission Requesting | | |August 1, 1987 |
| |Instructions on the | | | |
| |Suspension of the Im- | | | |
| |portation of Watches | | | |
| |and on the Streng- | | | |
| |thening of the Ad- | | | |
| |ministration of the Im|- | | |
| |portation of Micro- | | | |
| |computers, Tape- and | | | |
| |Video-Recording Eq- | | | |
| |uipment | | | |
|------|----------------------|-------------|-------------|----------------------------|
| 12 |Notice of the General |August 30, |(1984) |Replaced by "Notice on |
| |Office of the State |1984 |General Of- |the Suggestions Concer- |
| |Council Concerning | |fice of the |ning the Improvement of |
| |the Improvement of | |State Coun- |Employing Foreign Ex- |
| |Employing Foreign | |cil, No. 76 |perts in Cultural and |
| |Experts in Cultural | | |Educational Work", pro- |
| |and Educational Work | | |mulgated by Document |
| | | | |No. 87 (1987) of the State |
| | | | |Bureau of Foreign Expert |
| | | | |Affairs on May 26, 1987 |
|======|======================|=============|=============|============================|

|======|======================|=============|=============|============================|
| 13 |Notice of the general |August 30, |(1984) |Replaced by "Provisions |
| |Office of the State |1984 |General Of- |Concerning the Daily |
| |Council Concerning | |fice of the |Life Treatment of Foreign |
| |the Transmission of | |State Coun- |Experts Engaged for a |
| |the Provisions of the | |cil, No. 77 |Short Period of Time", |
| |State Bureau of | | |promulgated by Docu- |
| |Foreign Expert Af- | | |ment No. 146 (1987) by |
| |fairs, the State Scien|ce | |the State Bureau of |
| |and Technology Com- | | |Foreign Expert Affairs,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